纽约时报12月3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国,纵容者。”社论说,“中国在想什么?中国的扈从邻国北韩变得日益好战,北京依然在玩弄玩世不恭的外交。”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12月2日发表一篇没有署名的评论,题目是“中国的血债:中国卫生部门一位前官员应当得到赞扬。他指名道姓指出中国执政党政治局两名成员掩盖艾滋病的扩散。”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12月1日发表美国驻中国大使洪博培的文章,题目是“美国吸引敢于梦想的中国人:美中两国更多的人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语言符合各方的利益”。
华尔街日报11月30日发表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爱德华·拉特瓦克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北韩依旧存在:中国支撑金正日政权,韩国软弱无力,美国则在军事上难以顾及。”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11月29日发表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卡内基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麦克尔·佩蒂斯的文章,题目是“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只要决策者不强行干预,纠正过份依赖出口未必导致滞胀。”
华盛顿邮报11月24日发表社论,题目是“北韩最新的骇人表演。” 社论说,“北韩星期二炮轰韩国一个岛屿,是这个奉行斯大林主义的政权最新的、也可能是最悍然的系列攻击之一。”
旧金山纪事报11月22日发表社论,题目是“刘晓波:一位被监禁的诺贝尔奖得主”。社论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位著名的异议人士,中国做出流氓无赖的反应,让人难以再兴高采烈地相信公民自由会伴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兴旺。相反,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专制。”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11月17日发表迈克尔·科尔的文章,题目是“战争阴云笼罩台湾:北京对台湾人放弃自己的独立性的期望将受挫。”文章说,“台湾总统马英九上任两年来似乎彻底改变了他领导的国家跟中国的麻烦关系的动态。但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1月16日发表社论,题目是“在昂山素季获释后美中两国围绕缅甸的微妙互动。”社论说,“在上星期的亚洲之行中,奥巴马总统特意只是访问了民主国家。
华尔街日报亚洲版11月14日发表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史宗瀚的文章,题目是“通货膨胀威胁中国的增长。 ”文章说,中国目前出现两年多来最严重的价格上涨,让官员感到担心。
华盛顿邮报11月15日发表该报专栏撰稿人年法里德·扎卡里亚的文章,题目是“对中国的‘对冲’战略。”
华尔街日报11月12日发表一篇没有署名的评论,题目是“有毒的中国政治:中国监禁大谈毒奶粉问题的活动家。” 评论说,“在掺有工业化学物质三聚氰胺的中国奶粉导致至少6名婴儿死亡、30万婴儿中毒的时候,中国当局采取行动,控制损害扩大...
华尔街日报11月11日发表香港科技大学环境、能源和资源政策中心主任大卫·茨威格的文章,题目是“给中国鹰派吓着了么?中国人自己也吓着了:中国内外观察家有一样多的问题和担忧。”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1月9日发表在纽约的记者马哈·拉菲·阿塔尔的文章,题目是“印度应当做一个更好的邻居。否则,中国将是好邻居。”文章说,“星期天,奥巴马总统跟辛格总理在新德里举行会晤。
堪萨斯城明星报11月8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国危险的招法”。社论说,“中国对稀土金属出口的禁运取消,其神秘性如同禁运的开始一样。那么,现在一切恢复正常了么?”
华盛顿邮报11月8日发表该报专栏撰稿人罗伯特萨缪尔森的文章,题目是“在20国峰会即将来临之际,中国不可能在货币问题上退让。”文章说,“让世界经济‘重新获得平衡’的想法是简单的。在金融危机之前,一些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过度开支,一些穷国(以中国为首)过度储蓄。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1月4日发表该报专栏撰稿人约翰·休斯的文章,题目是“中国的软手套里藏着铁拳头。”文章说,“在试图寻找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的位置的时候,北京的共产党高官处于一个严峻的两难困境。
纽约时报11月2日发表社论,题目是“潘基文缩手。”社论说,“星期一在会晤中国的胡锦涛主席的时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讨论了气候变化以及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问题。
华盛顿邮报11月2日发表该报专栏撰稿人法里德·札卡利亚的文章,题目是“奥巴马总统,亚洲在呼唤”。文章说,在中期选举之后,奥巴马总统将跟许多遭遇中期选举挫折的前任总统一样出国访问。
纽约时报10月31日发表社论,题目是“重新平衡中国”。社论说,“中国人为的廉价出口商品充斥外国市场,以低价挤垮其他国家的同类行业,威胁全球经济复苏,让很多国家感到愤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